“诚信”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山东金乡是中国诚信文化发源地,金乡是中国最早的古代诚信典范范式故里,近两千年传唱不衰的“鸡黍之约”就诞生于此。“诚信”二字构成了“鸡黍之约”最丰富、最能打动人心,也最有价值的精神内涵,因而确立了金乡在全国独特的诚信文化地位。2009年,金乡县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诚信之乡”,并予以授牌。今天,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在一些领域“诚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深入地研究一下金乡诚信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现代传播价值,非常必要。
一、金乡诚信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笔者在此提到金乡诚信文化这个概念。不是随心所欲地说出来的。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诚信文化,也都喊过不少“诚信”的口号,但都是表象的东西,象水上浮萍,缺乏诚信之根基。而金乡诚信文化则不同。因为中国最早的诚信典范就是金乡人,他就是东汉曾任过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的范式。国史文献《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句话,盖棺论定他就是金乡人。惜字如金的《后汉书》还记述了范、张二贤“鸡黍之约”的故事。范式成为中国最早的诚信符号。人们一提到诚实守信,自然地就会想到金乡范式。以后所有文献中出现的范式都因此而起。中国之大,却唯独金乡有个历史诚信人物——范式,别处没有!另外,“鸡黍之约”是金乡诚信文化的主体,也是孔孟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乡人范式是最早儒家“六”字箴言的实践者与捍卫者。“鸡黍之约”主要集中在金乡县境内,两千年来,虽然流传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它是金乡的,别的地区没有。金乡县的鸡黍镇是范式与张劭生死结交之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全国没有第二个“鸡黍之约”。依据范式鸡黍之约成地名的金乡县鸡黍镇,全国也只有一个。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有个“菊花之约”的故事,日本赤穴宗右卫门在旅途中病倒,得到丈部左门的帮助,两人因此熟识,并结成义兄弟,即“众兄弟之契”。离别之时,两人约定来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会赏菊。一年之后,左门如期出现在宗右卫门的面前。只是,已经成为幽灵。左门由于政治陷害而被困,为了履约,只好自尽,以便让自己魂魄能及时赶去赴约。这种感情,正如日本《古今集》里的一首和歌所唱:“此身如朝露,惟昔与君缘。相逢如可换,不辞赴黄泉”。因为这个故事,菊花在日本又称为“契草”。
我们中国的“鸡黍之约”,是山东金乡人范式所创造的,元杂剧作家宫天挺,依据《后汉书》、《搜神记》创作的《死生交范张鸡黍》,将范式的故事渲染的更加动人,作者在歌颂朋友间生死不渝友谊的同时,强化作品的政治批判力量,为“鸡黍之约”注入了新的内涵。明代洪楩编著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之《喻世明言》中,详细描述了“鸡黍之约”的故事。大致的内容是:金乡人范式赶考生病于途中,张劭仗义相救,俩人一见如故,遂结拜为生死兄弟,相约来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设鸡黍宴,赏菊花以待。他回家后整天忙于俗务,一时疏忽了“鸡黍之约”。一日早上,他看见邻居送来茱萸酒,方知是重阳节到了。有约在身,此心如醉。他心想,山阳金乡与汝南千里之遥,非一日可到,若不去赴约,就是不守承诺,就失信,他寻思无计。常闻古人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遂嘱咐妻子曰:“吾死后,且勿下葬,待吾弟张元伯至,方可入土”。嘱罢,自刎而死,让魂灵赶赴“鸡黍之约”。这个故事体现了范式“生命不在长短在质量,做人就要有担当、重责任、敢牺牲、敢奉献”的崇高精神,也体现了范式作为山东金乡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性格。范式把“信”和“义”作为朋友间相处的最高准则。明代萧良有编撰的《龙文鞭影》也以“鸡黍张范,胶漆陈雷”故事教育儿童要讲诚信,志同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常说的“八拜之交”,其中也有“鸡黍之交”,直指范式与张劭的君子之交。另外,佛家经典《金刚经》归源实际门一章提到“信也实也真重也。昔有二贤士即范张也。千里之途半年之约。范云:九月十五日至谒。张具鸡黍而待之。时到人来,诚信君子故无妄也。”北魏人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八·济水提到:“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白木居士注释的《德道三字经》五德章十六中,“诚信立身君子风”,详述了范张“鸡黍之约”故事。《山东通志》和《兖州府志·古迹》都记述了“鸡黍之约”之事。两千余年,文献众多,记述不一,有祥有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赞颂了范张二贤士的诚信精神。
“鸡黍之约”故事的演变和发展,其原典是《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传》:范式年轻时进京城太学为诸生,与汝南人张劭至交。毕业前夕,两人约定,二年后范式将专程从金乡到汝南张家拜会张劭及家人。张劭回到家中,央求母亲,届时准备好鸡黍酒菜招待范式。张母说:“你们的约定时隔两年,难道你相信范式真的会来吗?”张劭坚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决不会失约的”。两年后,范式果然千里迢迢如期赴约。范张二人遂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范式后来当上了荆州刺史、庐江太守,但一直坚守约定,信守承诺,至死不变。“鸡黍之约”成为“诚信”的代名词。
日本的“菊花之约”怎么也赶不上中国的“鸡黍之约”,“ 鸡黍之约”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就像一坛老酒越来越耐人寻味,越来越凄美动人,越来越深入人心。金乡诚信文化有着深厚的根脉和渊源。“鸡黍之约”发生在金乡,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诚信文化现象。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日本的“菊花之约”比我们晚多了,应该是改编抄袭了“鸡黍之约”的情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去西方学习技术,就发誓:如果不学得最好的技术,就剖腹谢罪,日本人内心有一种暴虐之美。这是他们的性格始然。但不论怎么改编,他们不可能把中国的范式变成日本人。“鸡黍之约”永远是中国金乡独有的。
二、金乡诚信文化的精神内核及现实意义
发生在金乡“鸡黍之约”的故事,最重要的精神特征是讲诚信。“鸡黍之约”的故事,也主要描写歌颂了范式、张劭二贤士的诚信精神。金乡人范式为了遵守诚信,竟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可以抛弃。张劭同样为了兄弟情义不惜弑命。在他们眼中,诚信大如天,诚信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鸡黍之约”始于东汉,范式、张劭二人为信守诺言而死后,汉明帝感其英烈壮举、怜其信义深重,钦封金乡人范式为山阳伯;张劭为汝南伯。范张二人成为实践诚信、捍卫诚信的祖师爷。汉代、明代和清代,在金乡(范庄),今鸡黍镇分别还建有“二贤祠”、“无脊庙”来纪念范张。范张“二贤祠”也叫“信义祠”,祠庙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不用脊橼,庙顶用两只平行的木橼支撑,象征着兄弟平等;墙体空心,里外行砖,象征着兄弟二人心心相印。庙顶的扁橼也是两根扣在一起,分别搭在前后庙墙之上,所有用料与设计都带有深刻而丰富的诚信内涵。金乡的“无脊庙”,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
如果说中华各地的区域文化是一群兄弟姐妹,那么,金乡的诚信文化则是华夏兄弟姐妹中开得最艳丽的“国花”。两千年来,赞美“鸡黍之约”的古诗美文不胜枚举。文人借“鸡黍”一典咏物传情的辞章更是无数。如南朝·范云《赠张徐州谡》:“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唐代李白的《送戴十五归衡岳序》:“鸡黍之期,当速赴也!”唐代高适的《赠别五十七管记》:“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唐代白居易的《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唐代杜牧的《村行》:“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唐代白居易的《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鸡黍重回千里驾,林园暗换四年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期友人阻雨不至》:“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唐代柳宗元的《田家三首》:“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唐代唐彦谦的《道中逢故人》:“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唐代李商隐的《所居》:“鸡黍随人设,蒲鱼得地生。”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代祖咏的《田家即事》:“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宋代苏轼的《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苏轼的《次韵蒋颖叔》:“凯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苏轼的《送沈逵赴广南》:“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明代作家冯梦龙先生在《喻世明言》:“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结尾词中提到:“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首相许心无变。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灵輀若侯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该词对“鸡黍之约”的故事作了高度概括。清代李征育《鸡黍城览古》:“鸡黍金乡留两地,游人到此几徘徊。”表达的是对“鸡黍祠”的感慨。清代舒逢吉的《金乡铺题鸡黍祠壁》:“鸡黍片言生死易,友朋千里路途轻。”表达的也是对范张“鸡黍之约”诚信精神的赞颂。
在古代的众多诗文中,“鸡黍”是诗人大家们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词语,多用来赞美范张的诚信。“鸡黍之约”蕴含着丰富的诚信内涵,在以上诸多诗文中,“鸡黍”二字不再是单纯裹腹的食物,所表现得也不是它的食物价值。“鸡黍”在这里已经升华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唐·王维《少年行》)的人际交往之间相互尊重、诚实守信的丰富文化内涵。金乡人范式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标杆。这说明两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很注重道德修养了。正因为范式是公认的诚信典范,所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他成为历代文人们竞相讴歌的对象。
当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假货泛滥,诚信在一些领域严重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古代金乡人范式的诚信精神,对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一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金乡诚信文化的主题故事“鸡黍之约”不应被人们遗忘。我们如果再不尽快地建立起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去弘扬先进的诚信文化,诚信理念就会离人们越来越远,正像友人所说的那样:一些人为了私利和钱财,良心都叫狗吃了!近几年我们国家所出现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彩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牛肉膏”事件,以及中央焦点访谈栏目最近曝光的“塑化剂”事件等等,都是一些不诚信的人、不诚信的企业被金钱那片浮云遮住了双眼,黑着良心干下的缺德事。严重地危害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升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准,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播撒诚信的种子,弘扬金乡优秀诚信文化,继续唱响“鸡黍之约”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鸡黍之约”2009年5月,已被批准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正在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鸡黍之约”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
三、金乡诚信文化的现代传播
金乡诚信文化是咱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鸡黍之约”是在金乡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种优秀文化。但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她已经形成人类诚信的活化石。是一座诚信资源的富矿。正像原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张振川所言:“我们的屁股下面坐着一座文化的金山,我们不能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老祖宗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起来。”廖廖数语,发人深省。金乡诚信文化就是金子,她含有多种价值连城的“重金属和矿物质”,需要我们去发掘、去研究、去传承。同时,它又像一颗不起眼的小树苗,没人给它培土,没人给它浇水,这棵树苗就永远长不大,就会枯竭。也就是说,再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不去传播,只能是游魂。无法贴近现代人,更不可能为现代人服务。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价值在于培育,在于传播。
传播金乡诚信文化,传播“鸡黍之约”,弘扬范式诚信精神,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北景,更不能钻牛角尖。范式出生在西汉末、东汉初,盛名于东汉的明帝年间。“鸡黍之约”就是他在那时创造的精典诚信故事,试想,那个时代有汽车吗?有火车吗?有飞机和轮船吗?有电话和手机吗?没有,这一切都没有!就在这一切都没有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人间真情,是一个男人的承诺和责任,就是死也不能违约,不能对不起好兄弟。为了“义”,为了“信”,范式认为死得值!这样的好人理所当然就是道德标兵。
回过头来,回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说:“金乡人范式太憨、太傻,不该为了诺言去死。诚信算什么,诚信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酒饮,朋友都是浮云,还是自己的小命重要。甚至有人会幼稚地认为金乡、汝南千里遥远,违犯了约定又能如何?说话不算话又能如何?不信守诺言也该不了啥罪,何必要死呢?”是的,现代人拥有先进的通讯工具、交通工具,有了什么事情,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再不然,一张车票、一张机票就可以飞到天涯海角,处理起问题来方便多了,现代人不用去死,但金乡人范式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赶赴“鸡黍之约”只有一天时间,他飞也飞不到呀!何况他也不会飞。他这样一个守信用、重承诺、有担当、重责任、敢牺牲、重奉献的正人君子,在当时那种背景下他不去死他会做什么?难道他愿意背信弃义落下骂名吗?若那样,他就成不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诚信先师,也就没有了历代那么多的诗文去赞美他、歌颂他。在大义面前,人人都想着保命,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什么高尚可言!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幸福的现代人没有理由去责备范式老人傻,更没有资格去说他憨。现代的人甭说千里相隔,就是万里相隔、十万里相隔又怎样。完全难不住聪明的现代人。时常见诸报端的一些贪官,携巨款逃往海外,他们不是去赴什么“鸡黍之约”,而是贪恋国外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他们虽然有条件坐飞机、坐轮船,但怎么能和重义轻利的君子人物范式同日而语呢?笔者需要发问的是:假如在你的面前,真要是出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需要你保护、需要你献身的时候,大话说范式傻、憨的那些人。你敢吗?你敢死上一回让人们看一看吗?你有这个勇气吗?不见得有!范式的英烈壮举与诚信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去弘扬、去传播,范式不惜用生命去践约,做得对!这样的真心朋友可交。难怪范张的“鸡黍之约”被列为“八拜之交”中的君子之交。范式是真男人,是纯正的山东人应有的性格。这样的人物越多,人间越美好,社会越和谐。明代冯梦龙先生在“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篇开头就讲:“种树莫种杨柳树,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日相逢不相识。不如杨枝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言结交最难。金乡人范式直至如今仍是我们最忠厚的朋友。古人学习他,现代人也离不开他。范式的诚信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们是现代人,站在今天的生活里,今天的坐标中,论金乡诚信文化,谈“鸡黍之约”精神,说范张两位先贤。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传播一种诚信精神,让古典范式与我们现代人融合。如何让一个古典的诚信人物走进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呢?笔者认为:激活范式的艺术生命是必须的。他已经沉睡了两千多年了,我们唤醒他,让他站起来,我们现代人才能够与他对话。这并不是对历史的背叛,传承历史贵在传人,传人贵在传神,艺术化范式是对历史更好的发展和延伸。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担负着很重要的教化作用。现代人在传播范式诚信精神时,应把范式从一个历史人转化成一个文学人,也就是要把金乡优秀的历史人物文学化、艺术化。变成我们大家或者大众都易于接受的诚信人物形象,这样就比较容易传播和传承。传播中,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孔子一样,老奶奶、老爷爷在教育孙子时会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孔圣人,做个知礼懂事的人!”这是普通人心中的孔子,专家学者研究孔子,则是把孔子作为传统文化之偶像,去崇拜、去研究、照本宣科地读《大学》、读《中庸》、读《论语》、读儒家经典。也有一些作家、文人把孔子写成电视剧、做成动漫宣传片去传播孔子。因而孔子就成为立体的、形象化的孔子,就活在了每个人的心目中。山东金乡人范式也是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诚信先贤。为了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和传承他的诚信精神,也应该文学化、艺术化地描述范式。金乡诚信文化不能在金乡的小圈子中传播,更不能固步自封,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远的角度,向中国和世界推广范式、宣传范式,让金乡诚信文化走出金乡、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现代传播的目的。
古人只会写诗、写文章赞颂范式和他的“鸡黍之约”,不会做电影、电视。而现代人可以利用影视、文学、动漫、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形式去表现范式这个诚信人物。这样,山东金乡厚重的诚信文化就能得以弘扬,范式诚信精神就可以有效地传播,范式就会成为活着的范式,他就又有了生命。一些老奶奶、老爷爷在教育孙子时也就会像说孔子那样,对孩子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范式,明理诚信,做一个好人。”通过现代传播就会激活对今天普通大众有价值的生命基因,让更多的人从金乡诚信文化中受益。范式、张劭的“鸡黍之约”是金乡诚信文化的精髓,世上真正的忠诚只有一种,就是忠心为“忠”。忠于自己的良心,摸着心口窝去做事,这件事该不该去做。认为凡是不违背良心的事即便做了就不后悔。范式为了“信”而用生命去践约,他认为该做,这就是“忠”。是最纯的“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现,完全符合普世价值观。做人的底线就是守信用,守信用也是现代人的道德追求,古人需要诚信,现代人更需要诚信。诚信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乔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