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提升显质效
记者 张红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2015,回首我县充满奋战激情的六年跨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动画面,一串串永不停息持续“撑杆跳”式的数字,一件件让人倍受鼓舞和自豪的业绩,无不正诠释着金乡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演绎着金乡前无古人的划时代巨变。
六年,在我县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六年,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金乡县来说,这六年的变化翻天覆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六年,金乡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弯道赶超和率先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撼天动地的壮丽篇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整体步入了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美丽金乡的新阶段。
数字虽然枯燥,但它最有说服力。透过一组组数据,或许让我们更真切感受到我县六年年来的大发展、大变化。
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大跨越
数据也能“说话”。这样一组数据,大概能反映出金乡的巨变速度:今年前三季度,全县GDP121.93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80488万元,增长16.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97801万元,增长12.8%;进出口总额24331万美元,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1660万美元,增长256.2%;固定资产投资101.71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3亿元,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269元,增长7.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1元,增长10%。GDP由2007年增加到2012年的137.8亿元,年均增加1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7.01亿元,五年增长近4倍;固定资产投资由29.2亿元增加到86.6亿元,五年净增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亿元增加到66.4亿元,五年增长2.3倍。去年济宁市考核的13项经济指标中,金乡9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8.53亿元,比2007年的86.2亿元将近翻了一番;地方财税收入由2007年的1.78亿元增加到10.01亿元,是2007年的5.6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6亿元,是2007年的3.6倍。科学发展排名由济宁市的最末位连续进位赶超,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蝉联济宁市综合考核第二名;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金乡从114位跃升至40位,前移73个位次,进位幅度全省第一……正是这种“疾步快跑”的“领先速度”,共同见证了金乡的“飞跃”奇迹,经济总量和质量全部实现了大跨越。全县综合实力的大提升,带来了各项先进荣誉,中国诚信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县、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最美休闲小城,中国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全国金融生态文明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山东省长寿之乡……一张张闪亮的“名片”纷至沓来,足以证明我县跨越式发展的累累硕果。
工业雄鹰展翅高飞
2009年,济宁化学工业园还是一片荒林,经过深思熟虑,金乡人创造性地提出在荒林上建设一座化学工业园区,迈出了“决战新工业”跨越式发展步伐。如今走进济宁化学工业园,厂区林立,机声轰鸣,一个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高端型化工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无疑成为金乡县境内最为生动的开发热土,而金乡也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园区争相落户的优质工业企业叠加优势,在金乡决战千亿园区的大潮中顺势崛起、磅礴前行。
短短6年的时间,金乡的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由原来单一的县经济开发区逐步发展成县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食品园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进一步扩充了10个镇街产业园区,拉开了分布城乡、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新局面。
在产业配套服务上,该县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理念,依托三大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羊山景区五大板块,分别布局建设金北新城、健康新城、生态新城三大县域发展次中心,实现了产业经济、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与城镇建设配套联动、互促提升、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县共规划规模园区67处,已建工业型园区11处、商贸物流型园区5处、农业型园区12处、生态旅游型园区3处。
在各大板块基础设施完全配套到位的基础上,该县又以更大力度推进板块间骨干路网、管网对接互通,加速促进资源要素流通、产业互促融合,着力打造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新修改造道路2300多公里,铺设雨污、供热供气等管网728公里,板块间融合提升步伐不断加快。
为强势推进工业规模膨胀、提档升级,该县把促进现有企业发展作为突破工业的首抓之举,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全县经济创新赶超争先进位的若干规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扶持计划》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源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创业资金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着力打造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精心筛选36户重点企业列入培植计划,与企业签订“三年升级计划”承诺书,建立“一企一策一台账”,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努力打造主业突出、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龙头型企业。6年来,金乡县销售过亿元企业数量逐步增多,从2008年初的7家增加到2013年的62家,数量增了近9倍;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由2008年初的5家增加到2013年的66家;更是有11家企业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企业创建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强企方阵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县依靠科技创新、人才招引,让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身,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县每年安排1400万元的财政预算,专项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奖补、高新技术项目税收减免等,为科技工作的高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主研发的金人电气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华安液压双向数控机床、鲁特电工地埋式变压器等高技术产品,有力推动了机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成立了金乡县大蒜研究所、山东中科梅亿电动汽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创建了国家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输配电行业协会,不断凝聚壮大产业技术的竞争力。以引进“嫁接”加速科技创新,蒜乡肥业引进的留日博士石宗英,主持开发的新氮源有机合成氮肥料项目被省经信委列为山东省第二批技术创新项目;亿九电气与清华大学唐晓强博士及其团队合作研发的济宁市第一台工业用可重构并联机器人已完成组装正式下线,该项目获得了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另外,国家“863”计划绿色尼龙、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等世界领先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高端化工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县已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处、院士工作站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处,28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攀亲”,一项项国内首创、国际、国内领先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在金乡茁壮成长,演绎金乡工业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迅速成长成“小巨人”的精彩故事。
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工程”,始终坚持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对拟落地项目,金乡县严格落实项目三级专家评审、环境评估准入等制度, 2012年以来,全县262个参评项目中,仅有135个项目通过评审,通过率仅为51.2%,严格的评审确保了项目落地质量。2013年,全县共新引进项目138个,总投资61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0个;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央企业3家、上市公司8家;总投资12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及醋酐、51亿元的凯赛生物、38亿元的黑猫炭黑、15亿元的红星美凯龙、11亿元的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签约。201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08亿元,是2007年的近2.5倍,并且随着项目投产数量的增加,还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
发展的历程饱含着创业的甘苦,崛起的足迹凝聚着奋斗的艰辛,历经6年工业经济的的赶超发展,带动了金乡县域经济的创新赶超、争先进位。县经济开发区先后被列入济宁市两化融合试验区、济宁市创新驱动示范区,成功获批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济宁化工工业开发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新型煤基化工产业基地、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今年又成功跻身中国化工园区20强,济宁食品工业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顺利通过了中国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评审。
城镇建设风韵凸显
六年来,金乡飞速发展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几年前让人们不敢盼望的梦想,如今变成现实,城变靓了,环境变美了,路变宽了,楼变高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靓点,无不让人们惊讶、赞叹,漫步在金乡县城,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这六年来翻天腹地的巨变。
规划引领发展。六年来,我县以高点规划引领城乡建设,编制提升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149项,其中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和“两区同建”等6个总规、7个新型镇街的区域性总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2012年聘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修编完成并获批实施了《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规划了207平方公里的城市控制区,2030年,主城区将达到46.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40万,城市化率达70%以上。按照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理念,规划启动了11平方公里的东部健康新城;服务化工园区和羊山景区的6平方公里的金北新城;服务经济开发区、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的18.67平方公里的西部生态新城。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两区同建”,规划了67个产业园区、配套启动了62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0余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快车道。
城镇建设风生水起。近年来, 面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发展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县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金乡速度”。 2008年以来,我县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接近前20年的总和,六年时间共完成搬迁金乡县共完成搬迁片区67个、256万平方米,春秋、莎岭、李草庙、霄云寺等35个城乡社区顺利建设,近2万户群众喜迁新居,预计今年年底前还有文化苑、金谷社区二期等17个社区、15000余名群众将顺利回迁;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带动进城入镇务工人员3万余人、购房4300余套,全县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25%左右提高到2013年的40%,今年有望突破43%。同时,为保障困难群众和外来人口住有所居,从2011年开始,我县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2100多套,2014年规划建设公租房330套。
路网管网全面推进。六年前,我县只有一个以文峰路为主轴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城区道路仅有38公里,通过六年来的旧城拆迁改造,累计投资21亿多元,新建改建诚信大街、春秋路、光明路、惠民路、金城路、奎星路、金山街、青年路、文化路、新华路等30余条,彻底破除了县城交通瓶颈制约,新老城区、健康新城、生态新城的路网基本实现了交叉对接。城市管网建设不断延伸。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扩大供热、供气、供水覆盖面。2011到2013年底,我县共铺设中压燃气管网254.5公里,低压燃气管网25公里,安装用户4.2万户,开通小区107个。截止今年9月新建中、低压管网长度为34.1公里,新增天然气管道用户3583户。2010年至 2013年我县共铺设主管网50公里,目前供热面积为120万平方米,截止目前,投资1.2亿元一期工程已竣工,建设29MW大型热水链条锅炉两台;铺设主管网 50公里,二级管网110公里,建设换热首站一座,改造、新建换热站50座,共81个小区及单位实现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为12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铺设一级供热管网9条,约8020米,新增供热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目前崇文大道东延、新华路北延、文峰路改造已施工完成,约2160米。
生态水城效果初显。近年来,我县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8亿元的“九湖五河”生态湿地景区治理工程,目前,奎星湖公园改造、诚信文化广场建设,累计投资18.9亿元,新修改造公园、广场 37 处,全长40公里的绕城滨河大道一环、二环已全线贯通,千寿湖、金水湖、金鱼湖、金平湖等湿地公园形象日益显现,万福湖、长宁湖、金沙湖、金山公园等正加紧建设,建成省级水利风景区1处、市级湿地公园3处,新增景观水面1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总面积从2009年底的208公顷增加到688.2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2%,绿地率达到37.36%;新增景观水面约150万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66.85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67㎡/人。
环卫一体化让环境更宜居。2009年以前,我县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卫设施数量少、标准低,城区仅有垃圾摆臂车2辆,自卸车6辆,地埋式垃圾箱14处,公共厕所5座。城市管理起点也比较低,“卫生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治理靠突击、垃圾乱搬家”等“脏、乱、差”现象相当严重。为给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300余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在县城建成一处日处理能力20万吨城区污水处理厂和两处日处理能力20万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实施了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今年5月份,成功与国际环保公司——新加坡优艺集团签署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6亿元,在13个镇街及城边各新建一处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已有7个镇街10处污水处理设施已建设完毕。近两年全县累计吸附县外投资2.8亿元,争取专项资金2800万元,用于城乡环卫治理。
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面对农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扬长避短,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坚持“农工科贸一体化”,通过政策撬动、科技支撑、园区引领、品牌带动,实现了农业的提档升级,使“小农业”昂首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3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88元,增长13%。今年前三季度,农业生产总值82亿元,继续跑在全市前列。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2年以来,我县小农水建设累计投入6960余万元,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施了1342处桥涵站闸、1632眼机电井、373.5公里沟渠、476.3公里PVC管道、407公里地下电缆建设,完成东沟河、老万福河、蔡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实施IC卡智能灌溉系统,初步形成了旱涝保收的农田排灌体系;强力实施了大绿化攻坚会战,推动路网、林网、水网三大“绿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9亿元,造林2.5万亩。大力实施综合开发农田改造,累计投入3856万元,完成3.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惠农政策的持续发力,使得我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县以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了10名农技专家带领100名技术指导员,对接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农民的“专家组+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快速通道。同时,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工作,建有11个千亩示范方、2个万亩示范方,13处镇街均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供应点,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固定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专栏。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100名基层农技人员到高校业务培训,组织专家组成员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巡回培训2000余人次,召开技术指导服务现场会3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广泛开展农技人员进基层指导,到田间地头10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20万余份,举办讲座22期,召开各类培训会55次,培训农民1万人次,发布病虫情报28期,进行各项试验12个,接受咨询22000余人次。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欣欣向荣。近年来,我县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井喷式”发展。我县共有涉农企业700家,农民合作社900多家,家庭农场48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欣欣向荣。为加强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化管理,我县筛选50家县级示范合作社作为重点规范管理试点对象,投入财政资金175万元,扶持省级示范合作社和市级示范合作社21家,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项目,涉及农户社员655户。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金乡县关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奖励规定》,对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机构进行奖励扶持,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县拥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走出了一条“大园区、多业主”的办园之路,食用菌、葡萄、辣椒、苗木、畜牧等产业遍地开花,打造了金乡特色农业升级版。
后续特色产业鲜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年以来,全县基本形成了食用菌、朝天椒、特色瓜菜区域化规模种植。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米,总产量40万吨,产值24.2亿元;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我县种植辣椒1.2万余亩,2012年面积迅速扩大到6.8万亩;2013年种植规模达11.6万亩,今年到达27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万吨;金乡街道周庄葡萄园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亩,迅速增加到2600余亩;冬暖式大棚1200亩。胡集镇、卜集镇的白梨瓜产业发展迅速,全县种植大棚白梨瓜3万多亩。另外,马庙镇的山药、金谷、王丕镇的芹菜、甘蓝、、鸡黍镇油豆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现代化大蒜交易市场……一批批“国字号”、“省字号”、“金字号”招牌,彰显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力
社会事业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民生议题作为施政的重点,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其内涵,延伸其触角,把行动落实到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上,全力打造教育、医疗、文化、生态和政务服务“五大高地”,筑牢就业、养老、社保、住房和治安“五大保障”。
养老保障为群众撑起“幸福伞”。近两年,我县先后投资2600万元,改扩建敬老院13处。今年又投入549万元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共新建或改造17处农村互助养老院、4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投资7500万元的社会福利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社会化老年公寓项目正加快建设,使全县近1500名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今年连续两次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65元、75元,向9.6万名达到领取标准的老人发放养老金7815万多元,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有38.3万人参保,共征缴个人保费6790万元,人均缴费达到了315元。今年,县财政投入9009万元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并安排1140多万元用于提高各类老年群体生活水平,老年人正沐浴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晚年生活过的越来越幸福。
城乡医保为群众撑起“保护伞”。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全县城镇医保和农民参合人数逐年稳步上升,从2006年的9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5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从2006年的89.2%到2014年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也由2006年的20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由2006年的10元提高到320元。报销药品目录由原来的1500余种扩大到2600余种,报销比例由最高55%提高到80%,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15万元,慢性病种类由20余种扩大到45种,参保居民参保年度内累计最高可获补偿35万元。2006年以来,我县参合农民累计受益达2936149人次,累计支出补偿资金83322.7万元,受益率由2006年的7.8%提升到2014年的129%。自2006年开始,我县对近9万城乡低保、重度残疾人等八类特殊人群实行财政全额代缴,代缴资金达1916.5万元。为更好地惠及民生,自2012年,我县累计为符合条件的3947名大病患者发放大病救助金1132.7万元,对镇街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全县村级卫生室377家,其中省级规范化卫生室236家。
救助让弱势群体沐浴“暖阳”。近年来,我县城乡居民低保制度的“质量”稳步提升。从2014年1月起,我县将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4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520元,将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225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88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41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27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400元。截至目前,我县今年已为21907名城乡低保困难群众发放低保资金4350万元。同时,组织开展低保重残补助、护理补贴、残疾学生教育补助等核发工作。据悉,自2010年实施临时救助以来,全县共支出资金80余万元,救助5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其“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保障性住房圆了百姓“安居梦”。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始终是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六年来,全县已累计投入3.05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2734套,建筑面积约17.4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116万元,解决了1973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2014年全县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486套,新增租赁补贴发放54户。此外, 2012年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2693万元,对1574户农村特困群众的特危住房实施了集中翻修,其中今年,累计投入949万元,改造农村危房600户。
教育均衡让家长“乐开怀”。为解决部分学生离家远、吃饭难的问题,去年,我县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学食堂建设与改造,在设施配备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526万元,新建10个食堂项目、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让全县24000名农村学生吃上了“营养餐”。今年,我县又把农村家庭非经济困难中学阶段学生纳入营养餐补助计划,惠及全县34000多人。今年,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完成了43处学校危房改造、30处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提升工作,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整体提升;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在农村学校新建校舍21000余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师生工作学习环境;六年来,我县办理生源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13197人次,累计发放金额7928万元。今年,我县已完成帮困助学598人、发放大学生资助金122.4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2280人次、资金170.975万元;中职国家助学202人次、资金15.15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9336人次、资金125.125万元;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资助5012人次、资金293.82万元。
交通惠民让群众走上“高速路”。今年,我县规划开通了四级公交网络,实现了公交全覆盖,惠及金乡城乡64.5万群众出行。截至目前,全县14条运行线路共投放公交车110多辆,日均发车达到1100班次,发送旅客2万人左右。为破解群众出行难,自2011年以来,我县农村公路网化建设总投资2.35亿元,新建改建村级公路项目388个、总长度582.7公里, 2013年,我县农村小街巷硬化491个村居、1068公里的村庄道路硬化建设任务。
文化娱乐让群众吃上“精神大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素质,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文化广场700余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镇街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大院的全覆盖。累计投资200余万元,为各演出团体购买服装、音响等,还帮助30多个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各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达500余支。今年完善提升333个镇街文化广场,新增111支文艺队伍,开展811场庄户剧团汇演,放映7600场公益电影,群众的“文化大餐”更丰富。
一串串数字,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不断刷新。诠释了六年来,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构建了产业升级当先行,城镇建设当典范,生态治理当标兵,社会和谐当首善,争做鲁西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排头兵的新格局,谱写出发展征程上一幅又一幅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