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饰 建国前,全县基本以人工自纺棉织布,家庭妇女自行缝制衣、帽、鞋、袜。建国后,随着工业发展,机织布逐渐取代人工织布,衣、帽、鞋、袜人工缝制也逐渐由机器制作。
20世纪70~80年代,化纤布料一度成为热门,棉纺织品被视为“土”。西装兴起,县城、乡镇驻地婚纱租售门市部已不少见,青年结婚男置西装,女性开始选择婚纱。各种休闲、时尚服装、酷帽鞋袜专卖店遍及城乡,人们可任意选择。多数男青年喜穿牛仔裤,足登运动鞋;不少女青年夏穿西式短裤;冬穿轻盈曼妙、鲜艳得体的保暖内衣,外套羽绒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款式新颖,品种繁多,人们穿衣戴帽更显个性,舒适的棉纺织品(尤其是棉料内衣)又成为人们的新宠。
饮食 建国前至建国后一段时间内,一般人家以杂粮(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为主食,吃窝窝头、锅贴(锅饼)等饭食。贫困家庭还需糠菜相掺。菜肴多为自种辣萝卜、白菜、葱……或家庭腌制的咸菜、咸鸡鸭蛋。“窝窝头,沾辣椒,越吃越上膘”是当时百姓的家常饭,只有逢年过节(八月十五),一家人才能吃上点鸡、鱼、肉。为节省开支,春天,佐以荠菜、蚂蜂菜(马齿苋)、洋槐花、榆钱、榆叶……为食。麦、秋农忙季节,短期食用小麦面。城市多数居民和农村富裕户全年吃白(麦)面较多,吃鸡、鱼、肉也多。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企业推行股份制或者民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县人民饮食条件逐渐改善。城乡居民一般常年食用麦面,主食馒头、花卷、包子、水饺、油条,反把高粱、豆子、小米等杂粮作为稀罕物,用来调剂生活。鸡、鱼、肉等菜肴随时可以买到,但青菜仍是人们的首要选择。
金乡县人诚实好客,亲朋好友到来总是热情款待,做4~6菜甚至更多,以酒待之。每逢过年,一般先购置好荤菜(鸡、鸭、鱼、肉),再备青菜(芹菜、蒜薹、菠菜、山药、藕等),过出油菜全家过年和年后待客。
为老人祝寿(六十六、七十三、八十、九十),子娶妻、女出嫁,均请客置办酒席。根据家庭条件,有“二六席”、“三六席”、“四六席”,春夏秋季增两个大件;冬季增两个“火锅”。“二六”为六盘六碗,“三六”外加六炒碗,“四六”再加六个盘,多由鸡、鱼、肉、蛋、海参、银耳、木耳、蔬菜等加工(烹、炸、蒸、汆、炒、煸等)而成。“大件”一般是红烧或清蒸鸡、醋溜糖酥鱼;“火锅”多装牛肉、羊肉、海米或杂拌等。
住房 城镇、农村不同。建国前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城、集镇上临街房屋多是前店后院。店门为数块木板衔楔而成。门外建有木桩走廊,俗称“萨子”,用来遮雨乘凉。
农村住房,一般人家住土墙(用土掺麦秸和泥挑起)、土顶(纵用粗木梁、横用多根木椽作架,上铺秫秸箔,再上铺苇席、杨叶等草料,上压土15~20厘米,最上边用粘土掺麦糠和成泥抹平)、木门、木窗的房屋,没有走廊。建国前地主、富农家多住砖瓦房或楼房组成的深宅大院,有的四角建有“炮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砖瓦、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大量生产,城乡居民住房大有改观。县城、乡镇驻地街道两侧多建有楼房,底层开门市,上层住宿。农村新建房屋多改用石基砖砌墙,上用木梁、檩、扁椽,铺“扒砖”、青瓦或红瓦。房屋面积扩大,一般宽7米左右,3.3米开间,外带走廊,玻璃门窗,水泥铺地。
室内陈设,建国前及建国后一段时间,城乡普通人家为八仙桌、抽屉桌、圈椅、长凳子、方衣柜、面子床等,颜色多为紫红色。富裕人家多有条几、太师椅、大衣橱、菜橱、雕花顶子床等。20世纪九十年代,城乡兴起家俱热,沙发、茶几、折叠椅、钢丝床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大衣橱、菜橱、写字台、方圆饭桌较为普及,颜色多为米黄色或白色等明快色调。进入21世纪,席梦思床、梳妆台、组合柜等进入众多家庭。室内设施开始向式样新颖,做工精细,有艺术感方向发展。
旅行 建国前,出门走亲串友,青壮年主要靠步行;老人、妇孺坐人力木制独轮平板车、架子车。殷实人家坐畜力木制两毂轮辕车、四毂太平车,富户有马拉轿车。
建国后,各类胶轮车逐渐代替木轮车。自行车数猛增,20世纪七十年代末基本普及。八十年代中后期,城乡青年开始购置摩托车取代自行车,不少农户购置小四轮拖拉机耕地兼运输,后又购置机动三轮、四轮农用车或卡车搞运输。九十年代,机动三轮车、四轮农用车已很普遍,汽车、电动车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汽车、电动车、小轿车数量逐渐增多。
城乡居民出门旅行多选农历每月的三、六、九日,返家多选二、五、八日。俗语云:“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回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