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情动态 金乡概况 史志动态 金乡人物 金乡村落 金乡文化 民俗风情
首页
> 部门网站 > 金乡县情网 > 民俗风情
礼仪习俗

发布日期:2017-08-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县志办 字号:[ ]


婚嫁  建国前,男婚女嫁皆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家长同意,即成婚配。俗话说“嫁狗,跟着走;嫁鸡,跟着飞”。青年无自由选择对象权,造成许多婚姻悲剧。建国后,《婚姻法》颁布,提倡婚姻自主、男女自由恋爱,或由介绍人搭桥,双方情投意合,才可成婚。

定婚,建国前称“传柬”或“换书”,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选定吉日,将写有男方姓名、生辰八字的红贴,派人送女方“敬求金诺”,女方回“恪守玉音”即算定婚,任何一方不准再反悔,所以俗话说:“只要红贴下,经官动府也不怕”。建国后,青年男女双方同意后,一起到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才算合法婚姻,受法律保护。

陪嫁,建国前,由女方父母操办,其数量、质量,贫富差异很大。一般人家嫁妆为一桌一柜,一对椅子,被褥四铺四盖,衣服10余件,脸盆、茶壶等日常用品一宗,殷实人家,还有条几、八仙桌、立柜、方桌、方凳等,被褥多至八铺八盖,衣服数十件,大户人家有陪送“土地”者。上世纪5060年代,一般还是女方操办。70年代,往往由男女双方合办。在农村,领取结婚证后,一般由男方领女方去商店购买衣料和结婚日常用品。嫁妆有女方操办的,也有男方操办的。其合办形式主要是男方给女方部分钱,由女方经办;个别也有男方操办,结婚前送往女方,结婚时再抬回男方的。进入80年代,陪嫁购物花销渐多。80年代末,嫁妆除被褥外,一般还有组合橱、沙发、席梦思床、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花费数千元。进入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后,陪嫁物档次、质量逐渐提高,花销相应加大。

结婚前,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要分别给其“添箱”,其礼品一般为衣料、被面、床单、毛毯、鞋袜、钟表等。

婚礼,建国前称“拜天地”。一般由男方选定吉日良辰,通知女方,俗称“下寄书”或“送日子”。婚礼在男家举行。婚期之日,设香案于院。其上置斗、、铜之类。一般人家备车或轿去女方迎娶。男方随车要去“亲家婆”送两只红公鸡,女方留下其中一只,并换上一只红母鸡带回。新娘头顶“蒙头红”,由兄长从闺房用椅子抬到车上,一路上不断鸣炮,返回。新娘车至,两童打着火把“燎车”三圈,以“驱邪镇妖”。然后,用椅子将新娘抬进院中,会同新郎于香案前拜天地、祖先、男方父母;然后,入洞房,饮交心酒,礼成。

婚礼毕,设席招待女方送嫁妆的人。其中,有两名新娘的近族兄弟,待新娘入洞房后,去挂门帘,其余为远房近族或近邻,男方要好好招待,临走,还要送喜糖、火烧、烟卷等。

举行婚礼当日或次日,亲好友去新郎家“道喜”,送喜仪,喝喜酒。喜仪多寡,因亲属远近、情谊浅密、经济状况好坏而定,往往悬殊甚大。男家设席招待。席间,新郎新娘及新郎父辈要去敬酒。

1937年前,在政界学界曾倡导新式结婚,即借公共场所举行婚礼。届时,奏乐,司仪导新郎、新娘入席互拜,交换信物,成立婚书,凡有关人等均署名盖章;然后,引向介绍人、证婚人及来宾行鞠躬礼;礼毕,由主婚人致训词,证婚人致祝词,新人致答词,家属致谢词,吉礼告成。

建国后,“拜天地”改为向革命领袖行鞠躬礼。1980年后,结婚讲排场之风日盛。县政府发文倡导节俭办婚事。1989年,农村成立婚事新办服务队693个,婚事办得既热闹又节俭,深受群众欢迎。城镇,集体婚礼和旅游结婚日盛。1991年后,婚事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铺张浪费者众,县委、县政府多次发文明令禁止,提倡婚事新办、简办,并组织稽查,对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应的经济和党政纪处罚。进入21世纪,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用于婚礼的开支也不断增多,有的专请礼仪公司的司仪主持婚礼。婚礼上,新郎要给新娘戴金戒指(另有金项链、金耳环),新郎父母要给新娘1001或10001块钱的“改口钱”,名曰“千里挑一”或“万里挑一”,有的富裕家庭还送新娘小汽车。

丧葬  建国前,老人病故,由亲邻帮助穿寿衣。寿衣多为临终前做成,或到寿衣店购置。寿衣必须为棉衣,扣子用带子代替。口含“金”鱼,脸蒙白纸,脚束茼。亡者如无直系长辈,穿寿衣后即停尸正房,否则停尸偏房。

亡者子女及近族晚辈,要戴白帽,穿白衣,腰扎茼绳,日夜守灵;并讣告亲友吊孝,然后入殓。入殓前,亲属象征性地给亡者净面、梳头,往棺内撒金箔碎纸(谓之铺金);入殓后,往亡者身上撒银白碎纸(谓之盖银)钉棺时,第一锤由长子进行,如遇子女在外奔丧不及,则留“材口”,以便“亲视含殓”。

葬期一般在亡后3日或5日,届时,亡者之子孙及五服内晚辈服孝陪奠,其他一切事宜,诸如迎送客、礼帐、馍酒房、灵棚柜等,均由熟于此事者专司。是日,亲友根据远近送挽幛、挽联、奠礼、供品之类。供品有果饯、碗供、三牲(鸡、鱼、猪肉)之分。然后,去灵棚吊唁。祭奠时,一般行三跪九叩礼,唢呐伴奏哀乐,守灵儿女陪哭。中午招待宾客吃饭,一般是610菜,“喝杂菜汤”。间,孝子要磕头谢客。午饭后出殡。丧舆一般为16人抬,孝子列队引柩前行,妻女坐车泣随。至亲好友于道停灵路祭。然后,送灵柩于祖茔安葬。第三天,孝子孙谒墓摆供圆坟,弃丧杖于墓前。

父母亡故,孝子百日不剃头,并持服三年。

建国后,丧礼趋于简易,政界以开追会形式,寄托哀思。60年代后期,开展平坟还耕活动,倡导遗骨深葬。1968年,金乡火化厂建成,始行火化。70年代已普及实行。80年代后期,火化后再铺张举行丧礼者仍盛行,扎纸轿、纸楼阁、纸牛(马)、纸人等旧风俗抬头。1989年,县政府发文,要求全县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号召节约从俭,浪费之风有所收敛。19912005年,丧葬事宜均由理事会负责,城市机关工作人员亡故的由本单位组织人员承办。出殡日招待宾客改为每人1碗杂拌菜、饮少量酒等开支有所节俭,部分葬礼仍沿旧俗。

祝寿  届老人生辰66岁或80岁,亲友皆在是年正月初六或初八,亲临住处祝寿。其寿仪有锦幛(红色)、寿联、糕点、猪(羊)肉、寿面、糖桃(八仙、滚龙柱、狮子等)之类。及午,燃放鞭炮,子女亲友拜祝称庆。然后,设宴款待亲友。老人生辰七十三岁时,子女或至亲在其年内要送鲤鱼一尾。有谚云:“七十三,吃尾鲤鱼窜一窜”。

20世纪末本世纪初,给老人祝寿渐有送请帖范围扩大、礼金厚、宴席规格高等铺张之势,县委、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贺生子  生子之家,多于第六天,亲友馈糖、米、母鸡、鸡蛋之类,外婆家兼送衣衫、被褥。主人家设宴招待客人,谓之“喝喜面”,饭后,客人走时回赠红鸡蛋。百日置会,今改照百日像。满周岁时,用盘盛枪刀、笔砚、书卷、针线、农具等物品让婴儿抓取,视其先取者以为后日之兆,名之抓周。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风渐弱。

社交  清,民见官称“大人”,行跪拜礼。朋友相见,男行拱手礼,女致万福礼。民国初始,废跪拜礼,改行鞠躬礼。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官民、男女相见,一律握手,互称同志。见年长者,男称老大爷,女称老大娘。言及对方长辈者,冠以“令”字,如“令祖”、“令尊”等,问及对方姓氏年龄者,冠以“贵”字,如“贵姓”、“贵庚”等,以示尊敬。此社交礼仪,至今一直延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浏览量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浏览器IE6以上版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