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城内原本有一条寿河,在县城北门内西偏,北抵城垣,西临坟台(原山阳书院在坟台上所建),后来淤塞,就变成了现在的奎星湖(别名魁星湖),因具诗情画意之美景而位居“金乡八景”之列。
奎星湖分为三个部分,以堤陆分隔,其中北面的奎星楼(别名魁星楼)所在的部分是最主要的水面所在。风水学家认为奎星湖可以调节阴阳气候,奎星楼雄距在星湖当中,供奉着文曲星神像,对应着天上的文曲星,可以保佑一方文化昌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汝南人彭鲲化任金乡知县,始建奎星楼。康熙壬辰年(1712),魁星楼倾圮,凌云桥木朽烂,知县沈渊首先捐俸倡导,得以修复一新,并重建凌云桥。以石为墩,上架大木为梁,铺以厚板,共3孔。咸丰甲寅年(1854),魁星楼毁于战乱。至光绪十二年(1886),知县程方德劝募得制钱重建魁星楼,台基沿其旧制,护以栅栏,桥前砌成石道。此后近百年间,风剥雨蚀,战乱频仍,年久失修,墙毁顶塌,门烂窗坏,桥落石没。1983年修建凌云桥时,对魁星楼进行修缮。2001年3月17日,被济宁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奎星楼前有三孔石桥(名凌云桥)横跨奎星湖之上。两岸杨柳青青,鸟语花香。每到春天,风和日丽,宝塔、奎楼、石桥倒影碧波之中,诗情画意,溢于言表。历代文人及学府学生悉聚此读书、游览、吟诗、作画颂之。“寿河焕文”也由此而出。田多稼诗:“日烁光陆离,风行势腾沸。潜蛟恣游衍,时时吐云气”。周济川诗:“水光拥翠小桥横,一派源分洙泗清。绿绕宫墙新气象,晴看凫雁待飞鸣。文台对时供吟啸,绮阁东邻溢颂声。应有神龙潜渊底,玉壶如洗碧波澄。”张柏恒诗:一鉴澄浤百道连,浚疏曾不记何年。波心鱼跃风行处,水面花飞两后天。倒影云霞穷幻迹,分流泮璧问灵泉。张骞去后踪犹在,也学浮槎上钓船。
奎星楼北建九曲桥,长百米有余,势若游龙,蜿蜒于碧波之上,九曲十八弯,站在桥上观看公园风光,一曲一变,步步不同,令人流连忘返。夏季,桥上凉风习习,别有韵味。九曲桥与岸上画廊相连,画廊斜长68米,宛若长虹,逶迤回环。
画廊西侧是文昌阁故址,坐落于奎星湖西北岸,1985年新建文渊阁。文渊阁高7.2米,东西宽23米,进深13米。上层斗拱飞檐,下层设有环廊,24根雕龙石柱顶立。正门上方,高悬曾任金乡县长的王连秀所题“文渊阁”匾额。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王连秀曾赋诗赞曰:“文峰魁星峨,金城古贤多,文渊阁建起,永开群彦河。”
奎星楼、文渊阁,是奎星崇拜、文昌帝君崇拜的遗迹,也是清明科举制度兴盛的结果。
紧靠奎星湖西岸,水清塔秀,为八景之首“宝塔摩空”。宝塔名光善寺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由大将尉迟恭监造。塔系砖石结构,原为9层,高49米,顶为铁质葫芦形。1938年5月,日军侵入攻打金乡县城时,被重炮轰去一层半。1999年修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们越重视风水的形局。金乡自古就经济发达,重视文化教育,儒学昌盛,所以对于风水很讲究,特别是事关“文运”的风水。“兴文运”通常要求,水流交汇的地方有座山,而且要求山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如果整体布局达不到这个要求,就要采取补救措施。有河没山,古人认为这会妨碍文运,把光善寺塔建在寿河边上,塔高九级,笔直尖耸,正好可以补救。从记载来看,光善寺塔改名文峰塔应该是在清朝初年。巧合的是,光善塔被改名文峰塔之后,金乡文运果然很昌盛。据统计,整个清朝金乡共考中进士34人,一个不大的县城出了这么多进士,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所以,很多人认为,光善寺塔象征着金乡的文运,于是就有了“文峰塔”之名。
文峰塔高耸入云,雄伟壮丽,而且紧靠寿河,水清塔秀,所以“宝塔摩空”就被推为金乡八景之首。沈洪义诗曰:“浮图逼斗杓,时送天风响,我欲探绝顶,恐碍云来往。”周岐诗曰:“文峰增壮色,矗起倚天空。拔地排云雾,凌虚点泥濛。影随河汉转,气与斗牛通。绝顶谁能到?山川一望中。”张柏恒曰:宝塔真堪望岱宗,佳名端合号文峰。飞来铃语声遥送,高点苔花痕几重。夕照半腰红入画,归云绝顶白迷踪。闲寻遗迹贞观旧,上有残碑薜荔封。
星湖水中两亭,造型别致,鎏金溢彩,与魁星楼、文渊阁、文峰塔等建筑遥相辉映。
奎星湖东南侧有一座古楼,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400年有余,是清代金乡县大户周家祠堂。古楼二层结构式建筑,楼体为上下结构,每层四间,木质楼梯连接上下,总建筑面积为139.92平方米。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抗日武装的储备库,后为日军驻金乡指挥所。当年日军攻打金乡县城时,大量百姓就曾躲在这儿。
如今,星湖公园已成为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去处。夏日,星湖水深清澈,水上荷花,水下游鱼,相映成趣,文峰塔、文渊阁、奎星楼、两亭倒映水中,一派诗情画意。每逢月半,圆月初上,满园都沉浸在月色中,荷叶田田,月光柔媚。人们吃过晚饭,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散步、谈心;每逢周末,也有老年人组织的业余剧团在老年活动中心演出,深受人民喜欢。